笔者珍藏一份67年前的“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学生成绩家庭报告表”(见图)。此表是国立第二华侨师范学校1946年春季一年级丁班廖鸿瑞的学生成绩家庭报告表,表中详细记录了华侨第二师范学校当时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业结果。通过研究这份学生成绩家庭报告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师范学校所开的总课程以及各年级所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考勤结果、奖惩制度以及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和综合考核结果,从而对当时的教育状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知。
此学生成绩家庭报告表系蓝色油印,下发于1947年1月31日,盖有该校校长、教务主任、训导主任的私人印鉴,同时注明“本表不做转学用”。学校开设的总科目共有公民、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心理学、博物、教育测验及统计等22门课程,一年级开设的考试的科目有公民、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心理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实用技术、体育等13门课程。这13门课程均有考试成绩及成绩合计和平均成绩。期末学校对学生廖鸿瑞的考评结果显示:奖励情况是优点一次,小功两次,请假、旷课、惩戒均无;评语是“沉静温和,对人颇有礼貌”;操行成绩是“良”;对其升级或留级的评定是“升”。
经过查对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到,这份珍贵的“成绩表”真切地见证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侨师的爱国热情。陈嘉庚长期漂泊海外,深切体会到只有祖国的富强和统一,才是华侨的唯一靠山。祖国要想强大,只有普及和提高教育,华侨在海外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一生尽心竭力始终为此身体力行。1940年12月,67岁的陈嘉庚率领南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圆满完成任务并返洋之后,致电设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反复阐明在闽粤创设华侨师范学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文内容大意如下:南洋现有华侨中小学校3000余所,男女学生30余万人,闽粤两省人居多。南洋历来未有正式师范学校设立,所需教师概从国内聘来。以闽粤两省现状观之,所有师范学校毕业生,已不敷省内需求,而南洋华侨学校年需增加师资千余人,多向国内争聘,致闽粤师资愈形缺乏。为此特建议在闽粤两省各创设华侨师范学校各一所,并对华侨师范学校的生源、学科内容设置、学生膳宿、学杂费负担及推荐聘用等都做了详细建议。国民政府复电陈嘉庚,对在国内设置国立华侨师范学校之事,原则上表示赞同。
两所侨民师范学校分别在粤闽两省建成,陈嘉庚不遗余力支持教育事业。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校址在厦门),自1941年10月创办至1949年7月25日停办止,历经八年风风雨雨,培养青年学子八百有余。抗战期间,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不少同学还毅然投笔从戎。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 原址在乐昌县武平乡)创办于1942年8月,1946年1月迁至广州西村美华中学旧址,1949年5月宣布解散学校。
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等种种因素,历届毕业学生能真正如愿以偿出洋任教者为数不多,但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普及和提高华侨教育所作的努力,备受海外侨胞称赞和当地政府好评。有的毕业生在抗战胜利后,结伴东渡,赴台任教,成为台湾各地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为尽快消除日寇对台湾青少年的长期奴化教育所留下的恶劣影响作出了努力,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海峡对岸重放光芒作出了重大贡献。
笔者在网上输入“廖鸿瑞”名字进行搜索,果然检索到台湾基隆高级海事职业学校有名为“廖鸿瑞”的老师。但不知此廖鸿瑞老师是否是67年前“华侨师范学校学生成绩家庭报告表”的持有人。如果确是,按当时求学时其十五六岁来计算,如今廖鸿瑞老师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耄耋之年的廖鸿瑞老师如果看到自己当年的成绩报告表,或许能勾起无限的美好回忆。
河南南阳 谢总喆